close

  央廣網北京11月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道,又是一年稻熟時,秋收時刻,趕上豐收,本該是農民歡慶的好日子,但今年有一些地方卻陸續出來消息,說秋糧的收購價格持續低迷,讓不少種糧的農民怎麼也高興不起來。這是個普遍現象嗎?糧食收購價格為什麼起不來?增產還要增收究竟還需要剋服哪些問題呢?
  秋糧豐收收購價低 農民失望
  江蘇徐州銅山區大許鎮農戶劉曉武今年種了5畝秈稻,收成不錯,5000多斤水稻已經入庫,但他卻沒有豐收後的喜悅。經紀人開出的每斤1.25元收購價和鎮糧管所執行的1.35元每斤最低保護價,他都不滿意。今天(1日)上午,他駕車來到鎮上,相繼找到幾個民營收購點碰碰運氣,結果仍很失望。
  劉曉武:肯定不會賣的,什麼時候價格高,什麼時候賣。不給個1塊5一斤,誰賣?
  劉曉武說,如今水稻種植成本高,再賣不上好價錢,等於白忙活了。
  劉曉武:你要整地吧,扒一畝地幾十塊,還得放水,電費、水錢,得買稻種吧,藥最少得六遍。一畝地成本不包括人工,六七百塊錢。去掉成本,人工不能算,一畝地能剩個三四百塊錢。
  據瞭解,今年秋糧收購中,秈稻和粳稻的國家最低保護價達到了1.35元和1.50元,高於去年,也高於徐州當地的市場價,但目前仍有不少農民惜售,種種努力換來了一年又一年的豐收,他們還是希望能夠賣個好價錢。事實上,市場價格相對低迷的不僅僅是水稻,在河南,玉米豐收的農民兄弟們有些也在面臨同樣的問題。
  記者在河南社旗縣農村看到,家家戶戶的門前用鐵絲網碼著成堆的玉米,農民老劉指著自家的玉米垛說,人工、化肥、種子都在漲價,現在的收購價格群眾都難以接受。
  老劉:玉米,現在這個價格下降了,一斤是收入一塊零七分,有的低的能收到一塊零五分,但群眾這個價一般都不願意賣。
  河南方城縣農民史豐坡告訴記者,村裡除了急於外出打工的農民,其他人都在觀望。
  史豐坡:價錢賣不上去。反正賣家兒不算太多,沒往年多,都等價錢哩都是。急著出去,多多少少賣點。
  河南商丘今年的秋作物喜獲豐收,本該享受喜悅的農民此時卻憂心忡忡,受天氣乾旱、病蟲害較多等不利因素影響,今年種糧成本較高,而目前秋糧收購行情相對較低,農民擔心秋糧豐產卻不能增收,大量秋糧堆在家裡也不願拋售。
  農民:這一會價格低點,等了年後看價錢能貴點,價錢能漲點不。
  農民:現在賣還不夠本來,那不白幹了。
  商丘市民權縣順河鄉張樓村村民劉新忠,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他今年種植900畝玉米,除了自 家的10畝以外,其他都是以每畝500多元的價格承租的,平均畝產1300多斤。今年人工、 農資等費用較去年都有所上漲,如果按照現在這個市場收購價格,他今年虧損了近40萬元。
  劉新忠:今年的玉米我包的面積大,我包地的抗旱條件差,井少的很 ,澆不上水,沒辦法,這一畝地算著要虧二三百塊,我虧了將近40萬。以後國家的政策補貼點,對種糧大戶會好點吧。
  收購價格低,農民不願賣糧,但一些糧食加工企業和畜禽養殖場卻在等米下鍋,一些玉米經銷商從陝西咸陽購進玉米滿足企業需要。
  馬先生:苞谷陝西那邊便宜些,今年這個情況有點反常,一般都是拉到陝西,現在糧食流通這東西一年一情況。
  商丘某飼料公司負責人袁華:現在玉米只能占到百分之二三十的賣,大部分都沒賣呢,現在80%都沒賣呢。
  記者:為什麼?
  袁華:到家收,一塊零一分左右,到小收購點上收,他要過篩,還要去雜,那個價格高一點,一塊 零四分、五分。在收玉米之前,價錢是一塊二毛多,現在都想等這個價錢。
  事實上,從2004年開始,我國糧食產量連年豐收,2004年到2006年三年內糧食累計增產1335億斤,糧價下跌,為避免穀賤傷農,國家開始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也就是俗話說的“托市收購”或者叫“保底價”。當糧食市場價格低於最低收購價時,國有糧庫必須按照最低收購價敞開收購,資金來源則是國家財政撥款和農業發展銀行的貸款,資金統一由農發行提供給糧庫。
  以水稻為例,來自中國糧油信息網今天最新的消息顯示:在湖北、四川、安徽啟動2013年中晚秈稻托市收購以後,湖南、江西也相繼啟動了中晚秈稻托市。而來自中華糧網數據中心的監測顯示:全國三等晚秈稻2013年10月27日收購均價為2687.69元/噸,價格已經創下了過去6個月、12個月新高。在江蘇徐州的採訪中,農民朋友對這個價格依然不太滿意,不過在吉林,與往年糧價高農民不願意走保底價相比,今年農民朋友們已經紛紛選擇了快出手。
  吉林省糧食專家王濤:今年來看玉米的收購價格比去年低。現在的價格是深加工和有限貿易商已經掛牌收購了,現在的收購價是1塊05到1塊08分,比去年同期大體降了3分錢左右。分析從我們省來看,深加工產品積壓,下游需求疲軟,不論是澱粉、酒精,這些產品價格都回落,原糧的價格下降,現在個別企業都停產了。養殖和飼料業也是沒什麼起色,需求減弱。再一個供給增加,主要表現在全國糧食增產,今年可能實現十連增,從我省來看是大豐收。特別是增產的品種主要是玉米;在分析分析從國際來看,增產也是玉米。增產的幅度是10%左右。所以說全球玉米增產了,美國的玉米到我們國家口岸的完稅價是每噸1900多塊錢,比咱們東北產區的收購價還低大體2、300塊錢吧。如果和南方比價格差更大了,南方現在大體都是在2500左右,咱們1900差5、600塊錢,現在總體來看價格是處於弱勢的。今年來看,臨儲糧7月3號國家已經公佈是三等的、水分是14個的每斤一塊一毛二,所以現在和市場價格比較來看,這個價格比市場價格高,所以農民就願意賣這個托市價,也就是臨儲玉米價。
  臨儲玉米價是指在玉米當中存在的叫臨時收儲價,我國的糧食最低收購價只在水稻和小麥這兩個品種當然存在,玉米作為雜糧,是沒有最低收購價的。但是為了保護重糧農民的積極性,所以在東北三省的玉米當中存在一個臨時收儲價,而它執行的模式和對大家伙的意義就相當於在水稻和小麥當中的最低收購價無論如何,托市價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安全墊,但是剛纔我們也聽到,江蘇徐州還是有農民兄弟對糧食的托市價依然不滿意,寧肯再等一等。無獨有偶,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湖北。
  湖北潛江市金銀河村農民劉明山今年種了10畝中稻,雖然稻穀成熟期時遭遇了高溫乾旱,但因抗旱措施得力,中稻產量還不錯,基本與去年持平,可收購價格讓人有些心涼。農民種田總是盼望有個好的價錢,現在收購收的是一塊二,去年起步價是一塊三毛五。
  種了幾十年水稻,劉明山說,水稻價格總是一年比一年高。但他沒想到,今年投入多,成本高,水稻收購價反倒出現下滑。一個是農藥貴,肥料也貴。機器整,機器耕。栽一畝田秧400元,整一畝田100,還有農藥,割,種一畝要1000多塊錢的開支。現在谷價落了,老百姓賺不了多少錢。
  安徽秋糧價格“不低迷” 訂單種植是關鍵
  各地秋糧價格陸續比較低迷的時候,記者在安徽卻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據說其中很關鍵的一個關鍵詞也在訂單種植上。
  這些天,在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區,無論是國有糧庫還是民營糧食企業,前來賣糧的農民都是絡繹不絕。今天一大早,農民胡珍就開著拖拉機,拉著自家的4000多斤稻穀來到鎮上的一家糧食加工企業。
  胡珍:今天拉了四、五千斤,這天天都有,我們這糧食好,米質好。
  根據檢測,胡大姐家的稻穀達到了國標三等,統一收購價格為每斤1.45元,她家的十幾畝地收入一萬多元。
  胡珍:來到這一會就賣掉就回去了,今年,一畝地1000多斤,能賣1萬好幾。
  胡大姐說,今年年初,她發動親戚朋友與這家企業簽訂了近百畝地的農業訂單,眼下到了賣糧季節,這幾天她一直忙著張羅車輛,將大家伙的稻穀統一裝運。胡大姐說,以前,糧販子趁農民急於賣糧,往往壓低收購價格,今年有了訂單,他們心裡都有了保障。據瞭解,在安徽淮南等糧食主產區之一。如今,有很多像胡珍這樣的“訂單農業”受益者。安徽一家大型糧油有限公司負責人朱慶禮告訴記者,他們的糧源90%來自訂單。年初,他們有計劃地安排農戶生產統一品種,碰上農作物病蟲害,還會派技術員挨家挨戶指導。
  胡珍:我們訂單農業已經十多年了,我們經常給農民無償提供種子,通過這方面慢慢帶動,時間長了,老百姓就感覺到改種優質品種的效益,現在,我們這個地區種水稻的面積戰占整個種植面積的70%。
  大家聽到這可能會想,訂單種植是一個好辦法,為什麼不推廣到全國各地去?
  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先生:訂單農業在全國總體上是不斷發展,但是我國很多地方農民在價格高的時候不賣給加工企業,價格低的時候加工企業往往又不收購農民農產品和糧食,這就導致訂單農業的成功率很低,有時好有時壞,徘徊不齊。從全國來看,未來要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價格不高的問題、價格波動風險的問題,訂單農業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出路。
  很多地方存在稻強米弱的說法,稻是稻穀的稻,稻和米是一樣的東西,怎麼會一個強一個弱呢?
  李國祥:這主要是指稻穀的收購價格,由於受到國家拖市收購政策的影響,價格的干預性比較強,不會下跌到很低的程度,因為國家有一個最低收購價。但是大米面對的可能是國際市場競爭,現在中國水稻生產比較高,高於國際市場,所以我們的稻穀賣的比國際市場價格高。國際市場上,大米的價格就可能會起到標桿的作用。所以稻穀的價格是國家的政策影響,相對還是比較好的。
  一些地方的分析人士談到說,進口的大米甚至是走私大米的衝擊,是導致現在工序上出現問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李國祥:其實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很準確。現在東南亞的大米生產成本低,不管是正規途徑進口的,還是非正常途徑走私進來的,價格相對比較低。但是這種大米的品質有可能沒有中國的大米好,另外數量也不是很多,也就是幾百萬噸。我國每年的大米消費量是1億多噸,所以它的占比不是很多,但是所傳遞的信號以及它的價格在市場里是一種效應,影響還是很大的。
  一直大家都在說糧價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因為糧價如果說一下子提的太過的話,說很多純正的低保戶受不了,這個影響到基本的生活。但如果說糧價壓的太低了,農民又沒有種糧的積極性,又影響到國家的糧食安全。這個平衡點應該怎麼把握呢?
  李國祥:實際上我們現在一方面通過把糧食市場放開,另外一方面政府制定最低收費價。收費價要保證農民有利潤賺,種糧、種水稻不吃虧,另外也要考慮到貧困居民特別是困難群體的承受能力,最低收購價格還是發揮了比較好的積極作用。未來中國的這種特殊收購所產生的扭曲效應,會對加工企業帶來不利影響,一個方面我們要完善政策,另外一個方面大米加工企業要進行嚴格的調整,要進行整合,有了競爭勢力,做了自己的品牌,在市場里通過優質優價再發動農民,這可能是未來的一條比較好的路子。
  因為農業、農資價格在上漲,勞動成本在上漲、水電成本在上漲,所以也許意味著將來高價買糧的時代可能就要來到了。
  李國祥:中國未來確實面臨著農業生產成本越來越高的壓力,這勢必會推高稻穀價格、大米價格,但實際上我們在糧食價格上必須要考慮消費者的經濟承受能力,所以除了通過價格把成本消化一部分以外,就要培養新興主體,發展規模化經營。一畝地的糧食有可能盈利水平下降了,但是規模大了,同樣也可以消化很多成本。所以未來中國中國糧食價格整體區域上漲,但是也不至於像日本一樣是國際市場的十倍,但是我們可能會略高於國際市場,但是不可能相差那麼多。
(原標題:秋糧豐收遭遇價格低迷 訂單種植或是好出路)
(編輯:SN0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v18cvwbp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